学工系统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爱无疆,让教育更有温度——学生工作干部寒假上门家访江西困难学生
发布时间: 2017-03-09    
 

爱无疆,让教育更有温度——学生工作干部寒假上门家访江西困难学生


我校辅导员和学生家长交谈。

    初春二月,《人民日报》刊发全国高校寒假资助育人工作“暖文”,其中报道了厦门大学寒假期间开展的“爱无疆•送温暖”家访活动。报道称,“1月底,厦门大学的老师们纷纷前往困难学生家庭开展‘爱无疆•送温暖’家访活动。四天的时间,90名学工干部组成30个小分队,对江西境内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家访,送上学校的关怀慰问。”这也是厦门大学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真正实现“不忘初心”,返璞归真,回归教育的本源。

迈出校门,让家校走得更近

    “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一段歌词道出了学工干部们家访工作的价值。

    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们、辅导员们足迹遍布近百个县级行政区,拉近了学校与173名经济困难江西籍学生家庭的距离。“迈出校门上山下乡走一趟,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需求,才能从学生出发回应学生,用真情和关爱帮助学生”,到南昌市新建县家访的法学院辅导员杨璐说到。  

    家访回来已接近1个月,但家访带给学工干部们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息,在家访工作座谈会上,家访归来的学工干部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震撼教育”,不是给学生的,而是自己接受的。一开始得知春运期间要远赴湿冷的江西农村家访,不少人也在心里犯嘀咕,“现在通讯手段那么发达,还有必要家访吗?”可是,一旦脚步迈出校门,许多平时没有感受到的问题还是震撼了老师们的心。“原来那孩子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中淡化了家里的困难”,“原来有的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位”,“原来不选择保研是想早点毕业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一个个问题跃然眼前,如何帮扶引导,辅导员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思考,也更加能够投入情感、用心关怀。

    “如果不是这次走访,我们有生之年都很难与贫穷如此近距离接触吧”,能源学院龚树丰说,有个在大一就从事多份兼职工作而放弃学习的女孩边哭边告诉他——父母欠着外债,我不想让他们太辛苦,想着多做兼职就能帮着减轻些负担。“我劝了许久,最终说服她放弃部分兼职,用功读书,用教育改变家庭的命运。”人文学院辅导员谢媛在家访总结里写道:“从那个山村中走出来,口鼻里全是尘土味,鞋上的泥花了很大功夫才清除掉。只有踩到泥里,才能走进心里……”

走进家门,让师生贴得更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学生培养教育环节,走进家门,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育人话题。家访工作不仅推进了家校紧密合作,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清晨4点动身,乘坐火车4小时、出租车3小时、摩托车1小时,然后在山路上徒步行走1小时,历经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管理学院辅导员吴光锡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邓岗村。这是他入职以来第一次家访,学生钟同学的家长早早就到村口迎接他的到来。“第一次听说大学老师还有家访,真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凛冽的寒风抵挡不住家长的热情,一见面就拉着吴光锡的手问起孩子的情况。村里人都凑上来,都想听听钟同学在厦大就读的好消息。然而,入学以来,“虽然学习比较努力,但由于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对她的成绩有一定影响”,吴光锡趁着与家长一起走进农舍田间时,委婉地与家长提及学业问题,并了解家中实际困难,与家长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敞开心扉,老师们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原来,钟同学一直没有想好未来大类分流时的目标专业,与同学们对比后又产生了自卑情绪。一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沟通她的心结慢慢解开了,并确定了今后的 “发展计划”——努力学习争取读研。钟爸爸激动地表示:“再苦再累也全力支持孩子,谢谢你们这么用心”。

    软件学院的赵同学今年即将毕业,“正是孩子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很想和老师面对面聊聊孩子未来的出路和发展,没想到学校恰好就在这个时候来家访”,赵同学的家人觉得辅导员来得正是时候。软件学院辅导员李绍玉向家长详细分析了所学专业的升学与就业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家庭期望与条件,与家长共同为孩子做了一次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约定在开学初给予求职指导的帮助。李绍玉说,“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及其所处的环境,并且得到家长的心理认同,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出职业规划和选择。”

叩开心门,让教育落得更实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教育最大的鸿沟也是明明都很爱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教育需要呵护与关爱,也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设事地扎根在实境里研究,通过家访工作,在关怀中坚持问题导向,叩开学生与家长的心门,才能直击要害。

    很多同学听到辅导员家访第一反应是“不就是来向家长告告状、走走形式吗?”为了真正叩开学生的心门,打消同学们的疑虑,党委学生工作部早早就将这次家访定义为“送温暖”,既不向“问题学生”家长“告状”,也不向“拔尖学生”家长报喜,专门针对江西地区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想,这也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最好的践行方式之一”,学生工作部部长夏侯建兵说到。为了这次家访,学工干部们可谓做足了功夫,在放假前便已研究确定了家访对象和家访内容,整理出所有家访对象的详细信息,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们以上率下,亲自带领辅导员们去关怀困难学生,叩开心门。

    除却“关怀”,还要把科学的育人理念传播到家庭,让家长认识家教中的“误区”,找到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的父母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不然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做什么?”,有的还沉浸在“大学应该很轻松”的想象中。辅导员们坚持问题导向,帮助家长将“误区”一一道破,加强家校联系,改善教育大环境。此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辅导员们还做足功课,将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政策,奖励体系以及勤工助学工作,向家长进行精准详细的介绍。海洋与地球学院的廖同学来自特殊困难家庭,去年与其姐姐同时考入大学,家庭负担尤为沉重。在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资助体系后,其母亲长舒了口气:“感谢国家和学校为孩子的付出,希望孩子未来报效社会。”

    在新媒体交互技术迅速普及的大背景下,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回归家访”的一声呐喊,是试图停下脚步来审视这一路飞驰的教育。相比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的“便捷”,或许“面对面”的谈话比“键对键”的交流更有意义,“心连心”和“手牵手”的关怀更暖人心。应该说,网络时代家访带来的坚守和温情,对教育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吴光锡 袁国柱 刘俊英)

责任编辑:曹熠婕


 
©2004-2012 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厦门大学备案号D20007    管理登陆